欢迎进入IvySelect China为什么要选择IvySelect China联系我们
 
  史上最全北美新生入学指南
 
 
行李清单
出门前整理行李是一大学问,对于一个即将远赴一个遥远而又陌生世界的新生,从衣着、用品都要仔细打理。否则到了美国才发现该带的没带,不该带的倒带了一堆,也许在家裡是微不足道的小东西,到了美国说不定要众裡寻他千百度,甚至寻也寻不着。不过现在美国中国人很多,而且网购也比较发达,已经不像过去来美国留学恨不得把锅瓦瓢盆,棉被都带上的那个年代了。基本上,远赴他乡,虽不可能像在家里东西一应俱全,不过,也可以在细心而充足的打点下,把『出门万事难』的程度减到最低。

1.证件
各种文件、证书、证明务必带齐!!!!包括护照原件, I-20原件,Offer原件,体检、免疫证书(小红本和小黄本);上一级学历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原件,出国类考试成绩单:托福、GRE、GMAT、SAT(若有)原件,国内驾照(若有),中国驾照不能直接换美国驾照,需要重新考,但是美国考驾照可比国内容易多了。如果国内没有驾照,大家可以来美国再学车,到时暑假回去用美国驾照直接考个笔试就能换中国驾照了。

2.资金、通讯工具和各联系人的联系方式
美元现金(建议5000以下,不要带很多,来了美国开银行账户以后让父母再汇过来,比较安全,手续费现在也不贵) 信用卡,手机(充电器、线、满格的电池,一般国内的手机在美国都能使用) 住宿地址和联系人两份,在美国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两份 国内人员通讯录电子版一份 校园地图、学校所在城市地图各一份(争取提前找到) 机场接机联系人的手机以及姓名(如果有人接机) 以上的东西都是大家从飞机刚落地刀刚到学校时急需的的东西。注意,现金、信用卡、手机一定一定要随身携带,时时刻刻不离身;手机要确保充好电。住宿、接机人和紧急联系人的地址要抄两份分别收好。国内人员通讯录做成电子版存电脑里就可以。最后一项大家去google地图就能找到城市的地图;学校的地图在学校的官网上一般都能找到。打印下来在背包里放着吧,对到学校第一天对上课找教室很有帮助!!!!!

3.生活用品
锅碗瓢盆:这些占地方又占重量的东西就不用带了,美国人也不是原始人,他们做饭吃饭和我们用的东西都一样,甚至更好! 想买都可以买得到,而且价格不贵,而且新生来了住宿舍的话,在前一两周主要还是先熟悉周边环境吧,根本顾不上开火做饭的阿~ 小东西:水杯,瑞士军刀(托运),移动硬盘、U盘,电源转换器(美标插头换万能插头的,不转电压,其最主要的用户是中国带去的笔记本电脑,美国买电脑虽然不贵,但是系统都是英文的,用起来很多专业词汇还是看不懂),筷子和调味料(视所在城市而定,如果是鸟不生蛋的小村,那之后的日子就指着这些调料了),针线包,手电筒,网线,常用药(非常关键,最好带中成药,这样不担心很快过期,而且预备一些拉肚子,水土不服的药,小病可以自己吃点药,但是遇到大病,还是要马上去医院,你有学生保险,一般能cover 90%的费用,比老美自己的保险还要好!)

家居用品
床单,被罩,被子这些不用带,占地方,随便一个用品超市都很容易买到,比如TARGET,WALMART;毛巾建议带两三条,如果新生的飞机抵达时间不巧是晚上的话,所有超市都关门,是买不到东西的,个人卫生用品有不能凑合,所以有备无患吧(牙刷,牙膏同理)

学习、娱乐用具
笔少带(因为来了美国你会发现你可能一学期都用不完一只铅笔,学霸除外,大部分作业,笔记都是用电脑完成)
本子也少带,美国的本子比较贵,但是都从国内带真的很沉,所以建议筒子们拿几个小本就行了,而且上课之后你会发现,美国同学用的本子都是左侧有一条红色的分割线,很多时候in class quiz或者essay老师要求是用这种本子写,国内的本子根本用不上。 娱乐用品也是要拿一点的。过各种节日放假的时候,图书馆各种不开,哪里都关门,刚到美国的筒子们也没有车,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坐学长学姐的车,所以有时候只能悲惨的宅了。电脑里安一些游戏,灌上喜欢的音乐,下几个电子书,再拿着PSP,ipad一类的,就不会无所事事的了。当然如果国内本身没有这些电子产品,还是推荐来美国再买,因为比国内便宜。 所有的数码、电子产品别忘了拿配套的充电器!看好上面写的电压范围,在美国不能用的就别拿,记住,美国的电压是110V。

4.电脑必备软件
——杀毒软件;
——office系列(至少要有word, excel, ppt); ——学理工的同学们:最新版本matlab (这在美国是需要花重金购买的); ——专业必备的软件,在美国很多国内网上下载资源都是被block掉的。

5.美国入境携带物品限制
以下物品都不准带入境内,如果被查到的话,轻者会被没收,重者则要收到处分。 1.新鲜、脱水或罐装的肉类、肉制品。 2.植物种子、蔬菜、水果及土壤。 3.昆虫及其它对植物有害之虫类。 4.非罐装或腌熏之鱼类及鱼子。 5.野生动物及标本。 6.毒品及危险药品。 7.盗印(无版权)书籍及录音、录影带。 8.彩券。 9.军火弹药。

飞机上
上了飞机,一个求学之旅就开始了,你要做好一个人面对千奇百怪困难的准备。其实大部分人在飞机上都是一路睡过来的,这样的话,飞机枕就无敌重要,长达15+小时的飞机行程,没个枕头对得起你的脖子么?? 上飞机前,把你的手机,iPad各种娱乐设备充好电,下载好电影,电视剧,娱乐节目,游戏等等可以打发时间的APP,因为你绝对睡不了15小时,清醒的时候只能靠这些打发时间。当然现在大部分国际航班都有机载娱乐系统,可以看电影电视等,但是根据航空公司不同,电影质量也不一样。 护照,I-20等一些列能证明你身份的原件一定要随身带齐,非常之重要!! 另外,带一只笔在身上,因为在飞机落地之前你需要填写海关申报表,可以向空姐索要中文版本,具体填写方式可以参考:

海关申报单(Customs Declaration)的填写
1.Family Name:姓
2.First(Given) Name:名
3.Middle Initial(s):中间名。不填
4.Birth Date(Day/Mo/Yr):出生日期.按日月年填写
5.Airline/Flight No. or Vessel No.:航班号
6.Number of Family Members Traveling with you:同行的家庭成员人数 。没有就填0
7.(1)Country of Citizenship:国籍。填CHINA(2)Country of Residence 居住国 填CHINA
8.(1)U.S. Address (Street Number/Hotel/Mailing Address in U.S)美国地址(门牌及街道)。填学校地址(2)U.S. A当地热身赛(City)美国地址(城市),U.S. Address(State)美国地址(州)
9.Countries Visited on this trip prior to U.S. arrival:来美国前访问国家。不填
10. The purpose of my(our)trip is or was:旅行目的。填STUDY
11. I am bringing fruits, plants, meats, food, soil, birds, snails, other:是否携带动植物及制品。填NO
12. I am carrying currency or monetary instruments over $10,000U.S.or foreign equivalent:是否携带多于壹万美元。填NO
13. I have commercial merchandise ,U.S. or foreign:是否携带商品。填NO
14. The total value of all goods, including commercial merchandise, I/we purchased or acquired:携带商品价值。填NO
15. Signature:签名;Date(Day/Mo/Yr):日期(日/月/年)


 
  留学生一直追求的“融入美国校园文化”其实是个伪命题
 
 
高大上才是主流?
高中同学里,总有那么几个什么都好的学生。他们学习好、人缘好,担任学校各种社团主席,早早就在准备出国。总之,什么都比别人提前一步。而且这些“明星”学生往往都是朋友,当他们一起从走廊里嘻嘻哈哈经过时,他们所散发出的那种自由的气息往往给其他“普通同学”带来一种深深的压力。那个时候,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中国高中的“主流社会”,融入了他们,便算是往社会阶层的梯子上爬了一级。

然后,这些传奇的学生出国了,他们去的也都是美国最好的学校,也许有些学校名字我们还没听过,但那也只能算是我们普通群众孤陋寡闻了。“某某的爸爸认识哈佛的招生官”,“某某的妈妈给斯坦福捐了栋楼”……这样的传闻总是在申请季结束之时不胫而走,为这个高大上的小圈子更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。

他们出国的第一学期,一切都还显得同样高大上。PO各种在大学参加活动,和各种肤色的朋友,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合影。国内的同学看着羡慕,高中的学弟学妹看着向往,一切都还是美好的。

但过了一段时间,这些“明星”学生却开始抱怨,而且是公开的抱怨—食物不好吃,室友声音太大,party太吵,交不到知心朋友……随后,我们又在各种社交网站上看到他们每周末去找中国同学聚会,玩三国杀,吃方便面,看《爸爸去哪儿》。忽然间,那种高大上的光圈似乎烟消云散了。

“原来他们没那么优秀啊,完全融入不了美国文化嘛。”在国内的学弟学妹们开始议论,家长也开始议论。过了一段时间,若是有个学生不适应,回国了,便又掀起轩然大波。“XX高中优秀学生留学美国,因抑郁症/社交恐惧症/难以融入美国文化回国”这类内容登上各大网站。于是,国内大众都摇摇头,原来这些孩子也就如此,连美国都适应不了。

美国不鼓励“融入
我们从小被教育要“适应”,适应环境、适应人与事,慢慢就可以成为那个“适应能力最强的人”,但是这个道理放在美国却行不通。抛开中国式的思维方式,我们会发现美国并不是一个鼓励“努力融入”的国家,因为美国没有一个所谓的主流文化。就像美国大学里的运动员不会是吸大麻的嬉皮士,hip hop舞团成员不屑于加入一个代表富人郊区的姐妹会一样,这些不同的“部落”都被社会所接纳,但却又互相看不上。

在中国,你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社会的评价标准是一样的:名校,名车,挣钱,买房,嫁个有钱人。于是,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口中的“成功人士”也都大同小异,但美国却并不是如此。作为一个移民国家,一个种族的价值观想要凌驾到另一个种族的价值观上是行不通的,所以美国社会更加宽容,人们也没有那么强烈的“融入”意识。

说到“融入”,首先得有一个主流群体。但是事实上在美国校园里,很难说哪个团体更主流。很多人受美国电影的影响,认为天天开party的兄弟会、姐妹会就是主流。在很多学校的确如此,但在越好的大学,这种以某类行为来区分人群的趋势越不明显。因为大多数人都有广泛的爱好和才能,他们不愿意被一个小圈子所束缚。

比如在哈弗福德学院(Haverford College),有很多运动员同时也是清唱团的成员。在斯沃斯摩尔学院(Swarthmore College),我的好朋友是一个学习表演的棒球运动员。他身高1米9多,一身肌肉,金发碧眼,看上去就像美国电影里那种爱欺负人的富家子弟。但实际上,他是那种会拿着本子和笔坐在电脑前,对着黑白默片一帧一帧看,一场一场分析的文艺男青年,并且在拍电影时一丝不苟。我曾跟他拍过一个短片,整整四个小时,他和一群染发打着耳洞烟熏妆的电影学生一起探讨角度、道具、演员的情感,完全令人难以想象他是个运动员。那么,如果一个学校里有很多这样的学生,我想就连美国学生也无法说出什么是主流了。

我的一个留美中国朋友也提到,在美国大学里,中国学生对于“主流”有着很不一样的理解。比如有些人刚进入美国大学,便会认为天天在图书馆里好好学习的美国人是主流,而有些人则觉得穿着时髦,搞乐队的人是主流。大部分人不理解天天喝酒吵闹的兄弟会成员,也有很多人认为姐妹会成员过于放荡。所以,在看不出“主流”的情况下,又何谈“融入”呢?

美国人广交朋友,中国人结交挚友
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,我所认识的在美国上过高中的中国朋友都非常preppy(东海岸的学院风)。很多人都是运动员,而且把运动的习惯带到了大学。我觉得在美国高中里,这种“融入”的意识要比大学强得多。总是有一些酷孩子,和一些不酷的孩子。比如在我到美国做交换生时所就读的学校里,虽然只有200个学生,还是能看出运动员们比较受欢迎。尽管运动员不一定非常聪明,好些只能去社区学院读大学。

那么有些人也许会问:既然“主流”的概念并不明晰,那么中国学生到了美国,又该如何寻找或建立自己的圈子呢?在我身边美国朋友很多的中国学生,他们经常和各类美国人交流,和任何他们能接触到的美国人交流,而不只是和某一个群体交流。见的人越多,才能够判断出自己属于什么群体,或者什么才是自己眼中的主流。

我的朋友E,并没有在美国读过高中,于是在刚来美国大学的时候,便努力寻找自己应该归属的圈子。在大一、大二的时候,他几乎是每场party都去,和一群美国学生住在一起,喝酒、吸大麻。可是到了大四,他选择跟几个亚洲学生住在一起,有几个要好的美国朋友,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,一番回顾后,他说:“刚来的时候我不熟悉美国的交友方式,探索一番以后发现,其实也没什么神秘的。美国人喜欢广交朋友,而中国人更喜欢结交挚友。现在我已经不想努力去和美国朋友走得很近,表面嘻嘻哈哈过得去就行。” 也许,越长大,就越会明白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面,不能把人都“大致归类”了。

想要融入,说到底是对自己文化和对自己的不自信。刚到美国,每个人都会有个认知的过程,然后就会慢慢找到自己,最终不在乎自己有没有成为某个团体中的一员。到了那个时候,谁又在乎自己的朋友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?

 
  Copyright 2021 IvySelectChina 版权所有ICP证:京ICP备11009423号